一、紧急召开的国民政府会议
1936年12月12日凌晨,南京总统府内灯火通明。
随着西安传来惊天动地的消息,南京政府高层迅速集结,召开紧急会议。
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厅,气氛异常凝重。何应钦、陈诚、张群、孔祥熙、宋子文、汪精卫、孙科等人悉数到场。蒋介石的座位空着,但他的存在却压在所有人心头,让整个会议室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。
何应钦率先打破沉默,声音低沉:“各位,事情大家都知道了,委员长在西安被扣,张学良和杨虎城公然叛乱,这是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政变事件。现在,我们必须决定南京的应对方案。”
他的目光扫过众人,语气坚定:“我们必须立刻调动中央军,出兵西安,营救委员长!”
陈诚点头附和:“何部长说得对,张学良擅自扣押委员长,这就是赤裸裸的兵变!如果此事不立即平息,其他地方的军阀会怎么看?国民政府的威信何在?”
“但问题是,张学良手握东北军十万大军,杨虎城掌控西北军数万精锐,而西安城墙高厚,易守难攻。”张群皱眉道,“我们若强攻,胜算并不高,且委员长尚在他们手中,一旦激怒他们,万一出现不测,后果谁能承担?”
“难道就这样忍气吞声,听凭叛军要挟?”何应钦冷冷地反驳,“国军岂能受此奇耻大辱?”
孔祥熙此时插话,语气谨慎:“从财政角度考虑,大规模军事行动必然导致巨额军费开支,而目前财政状况……并不乐观。”
宋子文沉吟片刻,低声道:“更重要的是国际影响。苏联、日本、英美等国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局势。如果我们轻率出兵,局势可能失控,甚至影响与外国的关系。”
汪精卫一直未发一言,此刻才缓缓开口,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莫测:“大家有没有想过,张学良为何敢做此事?”
众人一愣,汪精卫继续道:“他说到底,还是要委员长改变对共政策。张、杨二人反对‘攘外必先安内’,他们要的是联共抗日。而这个问题,恰恰是我们一直回避的。”
何应钦脸色一沉:“汪先生的意思是,我们要向叛军妥协?”
汪精卫摇头:“我不是说妥协,而是说,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武力解决这件事。既要救回委员长,又要保住政府的威信,必须谨慎行事。”
会议厅再次陷入沉默。军事派主张出兵,而文官派则更倾向于谈判。两派争论不休,甚至隐隐有了火药味。
突然,会议室大门“砰”地一声被推开,一道清丽却威严的女声响起:“诸位先生,请停一停。”
所有人回头,只见宋美龄与宋庆龄并肩走入。
二、宋美龄与宋庆龄的介入
宋美龄穿着一身深色旗袍,脸色凝重,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在座的政府高官。宋庆龄则神色冷静,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何应钦等人纷纷起身行礼,宋美龄摆了摆手,语气不善:“委员长现在生死未卜,而你们却在这里争论不休?到底是救人要紧,还是面子更重要?”
何应钦脸色微变,刚要开口反驳,宋美龄便冷冷地看了他一眼:“何部长,我知道你主张军事解决。但你有没有考虑过,委员长现在还在他们手里?你敢保证出兵不会让委员长丧命?”
何应钦语塞,一时间竟无言以对。
宋庆龄缓步走到会议桌前,语气温和却坚定:“蒋先生在西安,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他,不是为了谋反,而是为了逼迫政府改变政策。我与学良兄有所交情,了解他的为人,他绝不会加害蒋先生。”
“既然如此,我们就更应该谈判,而不是贸然出兵。”宋美龄接过话头,“现在南京政府要做的,不是用武力威胁,而是争取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。”
“那如果他们拒不放人呢?”何应钦还是不甘心。
宋美龄冷冷一笑:“我会亲自去西安,带委员长回来。”
此言一出,满座皆惊。
宋子文大惊失色:“不行!你太冒险了!”
宋美龄却坚定地看向众人:“除了我,还有谁能确保委员长的安全?”
没人能反驳。
片刻沉默后,宋美龄目光如炬,缓缓道:“南京政府必须发布公告,表明我们立场,同时派遣谈判代表前往西安。政府可以承诺进行抗日政策调整,但绝不接受军事挟持政府。另一方面,我们必须做好军事准备,确保万一谈判失败,仍能迅速采取行动。”
宋庆龄点头道:“这才是稳妥之策。”
众人面面相觑,最终,汪精卫率先表态:“我同意夫人的建议。”
孔祥熙、宋子文、张群等人纷纷表示支持。何应钦虽心有不甘,但也知道眼下别无选择,只得点头。
三、南京政府公告
很快,南京政府发布公告,内容大致如下:
“本日,张学良、杨虎城扣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先生,实属悖逆,危及国家统一。国民政府深感忧虑,特派代表前往西安,商讨和平解决之道。同时,政府已下令各方部队进入戒备状态,确保国家安全。本政府呼吁全国同胞,保持冷静,共同维护国家稳定,避免不必要之冲突。”
公告一出,国际社会高度关注,国内各方势力也开始调整策略。西安事变的风暴,才刚刚开始……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