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Post

视同缴费——养老保险缴纳者再次缴纳的“特殊人员退休金税”

当前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正经历深刻变革,但一个核心的争议焦点始终未曾完全消弭: “视同缴费”所产生的养老金责任,究竟应由谁来承担?这不仅仅是一个精密的财务核算问题,更深层次地触及了社会公平、政府公信力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长期健康运行。 视同缴费:被转嫁的历史责任 在2014年养老金...

2025年6月10日星期二

在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、是历史发展的最终推动力这一基本原理上有所不足。

 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在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、是历史发展的最终推动力这一基本原理上有所不足。

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,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,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。然而,在《人民的名义》这部剧中,这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,似乎并未得到充分体现。

人民群众是“背景”而非“主体”:
剧中的人民群众,如大风厂工人、受拆迁影响的居民、上访老百姓等,更多地是作为被动的受害者或事件的背景而存在。他们的苦难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引子,是高层官员进行反腐斗争的“名义”,但他们本身并没有展现出组织起来、主动抗争、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。
被动等待: 大风厂的工人们虽然进行了“保卫战”,但更多的是一种绝望中的自我防御,而非主动出击寻求根本解决之道。最终问题的解决,依赖于侯亮平、沙瑞金等自上而下的干预。
“青天大老爷”式的解决: 剧集呈现的腐败问题,最终是由中央和省委派出的调查组、以及以侯亮平为代表的检察官群体来揭露和解决的。这种模式,虽然符合现实中纪检监察和司法反腐的实际情况,但在艺术表现上,确实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“自上而下”的权力救赎,而非“人民主体”的自我解放。
缺乏群众的自我解放意识与实践:马克思主义强调,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,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,实现自身的解放。但在剧中,我们很少看到人民群众的这种觉醒、组织、抗争和自我赋权的过程。他们更多地是在等待、在呼吁,或者在被动地接受帮助。

权力中心叙事:电视剧的叙事视角,始终牢牢锁定在权力中心。镜头大量聚焦于省市各级官员的办公室、会议室、饭局,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斗争。这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被引向了这些掌握权力的人物,而人民群众则退居次要位置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彈窗廣告